星期一, 5月 30, 2005

適當的處置,類風濕性關節炎已不再是關節畸形變壞之代名詞了

Add to My Yahoo!



WELLCOME
(0930~933~379)
(http://tobehealth.blogspot.com)



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部分直接聯想到是會導致變形的一種疾病。事實上也是如此。延誤診治,不適當的治療會使類風濕性關節炎走上關節壞死變形之不歸路。
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指出,目前很多新藥的研發上市,只要病人接受適當的處置,類風濕性關節炎已不再是關節畸形變壞之代名詞了。 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于40-60歲女性患者,以對稱性多發性手部關節腫痛為主,病人常有晨間僵硬超過一個小時以上,關節侵犯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為主,但嚴重可侵犯全身所有關節,包括肘、肩、膝、踝及趾關節,甚至可影響頸椎及咬合關節,造成患者講話及吃東西困難不便。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尚可造成貧血,腕隧道症候群、皮下結節及乾燥症。嚴重者甚至可引起血管炎、肺部纖維化,肺動脈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除了臨床症狀外,另可抽血檢測類風濕性因子(70%~75%陽性反應)及X光檢查可顯示骨質疏鬆或邊緣性缺損。新的檢驗項目Anti-ccp 準確度可達90%,是另一向檢查利器。 黃春明醫師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炎性較強之關節炎,大部分病人皆有持續性關節腫痛情形,若沒有早期接受適當治療,關節可于半年至兩年內產生變形壞死,此時再治療就已太遲。故早期診斷早期積極治療仍是重要不二法門。黃春明醫師說,最近幾種新藥研發上市,不僅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之一大福音,也是終結關節變形之最佳利器。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治療,不可只給予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否則仍會產生關節破壞。對於發炎較強之關節炎,應早期積極給予單種或多種免疫調節劑或抗腫瘤壞死因子之生物製劑,方可達到良好療效。其治療方法詳述如下:
(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消炎止痛藥最大副作用在于腸胃道損傷(但須注意心血管的副作用),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給專一性高COX-2藥物,方可使腸胃降至最低損害,最近更新COX-2藥物,有最強消炎效果但腸胃副作用最少之功用,可望近期於台灣上市。
(二)免疫調節劑(DMARD):對於持續關節腫痛患者,應早期給予免疫調節劑,可使關節變形減至最少,使用上採雞尾酒療法(即二、三種併用,效果較佳)。若效果不佳,可服用較小劑量抗排斥藥或最近於台灣上市之DMARD新藥也有相當不錯之療效,可與其他免疫調節劑併用。
(三)小劑量類固醇:對於較嚴重之類風濕性關節炎,少量類固醇不僅有消炎止痛作用,亦可減少關節損傷。
(四)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于歐美已上市五年,效果非常有效。雖然價錢昂貴,但健保仍有給付(需事前申請),對於較為嚴重之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啻為一強有力之利器。另外抗介白質-1之生物製劑美國也已經上市,近期應會引進台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