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20, 2005

《帝國毀滅》重點是在人性,究竟是淪為惡黨陪葬,還是逃出生天,只在一念之間。

在黑暗帝國毀滅之前,是要淪為陪葬品,還是抱著對人性的希望奔向陽光?德國影史耗資最高影片《帝國毀滅》,以希特拉 的納粹帝國瓦解前的12天為內容,描述了希特拉與其軍官、親信,乃至一般德國民眾目睹帝國崩裂時的反應,告訴世人面對正義和邪惡時,要正確抉擇,站到正義 的一方。

  帝國毀滅是由德國人本身藉著近百年研究希特拉的史料拍成的電影,在德國上映一個月即有300萬人次觀影,12億票房的亮麗成績,德國「漢堡週刊」並為本片做了17頁的專題報導,另外它還入圍200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獲得德國巴伐利亞影展觀眾票選獎。

  《紐約時報》稱《帝國毀滅》為史上最佳的戰爭片之一,場面媲美《搶救雷恩大兵》,真實性更勝一籌。事實上這部佳作描述的不是戰爭本身,重點是在人性,究竟是淪為惡黨陪葬,還是逃出生天,只在一念之間。

  本片一開始由希特拉的私人秘書Traudl Junge開場,Traudl Junge本人已老,但她緩緩述說著歷史的神情瞬間就攫住著每個人的目光:雖然這整件事(指納粹德國建立、屠殺猶太人、參加二次世界大戰)與我 (Traudl Junge)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現在想起來還是罪惡感很重,當時因為好奇心就加入了納粹黨,後來我慢慢變成了連自己也不認識的人……年輕並不是犯錯的 藉口。

  《帝國毀滅》里希特拉的表現固然令人髮指,但還有許多關鍵角色的狠毒也不遑多讓。

  納粹黨宣傳部長夫人Magda Goebbels 在希特拉自殺身亡之後,竟然親手一一毒死自己的孩子,當她的女兒要求不喝毒藥時,硬撬開女孩的嘴灌下毒液的女人,已經不是母親了,納粹黨的「黨性」戰勝了 「人性」,當時女孩抽慉著死亡的畫面震撼全場,電影院裡許多人別開臉去,不忍卒睹。

  在希特拉為這位「母親」別上納粹黨章,稱讚她是「全德國最偉大的母親」的同時, Magda欣喜榮耀的表情與她手弒骨肉時的猙獰成了明顯對比。

  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曾針對服從權威的心理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由一個「指導者」(權威)、一個扮演「學生」的「實驗同謀」和一個扮演「老師」的受試者所 組成,指導者先解釋這是一項有關「學習與記憶」的研究,目的想瞭解體罰對學習的效果。「學生」先背誦兩個字一組的聯配單字表,然後由「老師」來考他。如果 「學生」答錯了,「老師」即按「電擊啟動器」對他施以體罰,啟動器上有三十個按鈕,從最低的十五伏特到最高的四百五十伏特依序排列,「學生」每答錯一題, 「老師」即加重他的電擊量。

  最後實驗的結果是,即使「學生」哀號再也受不了、昏倒,還是有62%的 「老師」(受試者)在「指導者」的權威指導之下按下了最高電擊量的按鈕,歷史的今天,當人們都把矛頭指向獨裁者的同時,事實上所有被獨裁者綁架的人民也都或多或少成了幫兇。

  雖然影片對希特拉及其黨羽的邪惡有極深的刻畫,《帝國毀滅》全片中仍充滿了人性光明面的希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