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會引發全身血管和神經的病變,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在大血管病變如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小血管病變如視網膜病變及腎病變。而造成血管病變的原因有高血 壓、高血糖、高血脂等諸多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療疾病時,並不是只有控制血糖而已,而要多方面注意各種不良的因素,才能全方位的維護健康。 就血糖控制而言,需要藥物、飲食控制、運動三管齊下。飲食控制需有正確的觀念及知識,在營養均衡的重要前提下,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熱量;一般原則即三少一多 ─少糖、少鹽、少油、多纖維,糖尿病友更要注意定時定量,以免血糖忽高忽低。各醫療院所也都有提供營養師咨詢及衛教,應為病友之必修課程。 糖尿病的發生除了遺傳因素外,和現代文明多吃少動的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缺乏運動也是各種心臟血管疾病的根源之一。運動的好處不勝枚舉: 運動可 消耗葡萄糖,直接降低血糖、增進肌肉及血管的彈性、降低血壓、增強心肺功能、減少糖尿病的血管及神經病變,還可使人心情愉快、減輕壓力,並可減少脂肪、改 善身材,降低因脂肪過多所產生的慢性病及癌症的風險;更重要的是,運動可以增加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也就是降低胰島素阻抗,而產生改善糖尿病體質的效 果。 肥胖也近代文明病的一大課題,過重會增加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機會。體重基本上即飲食和運動的綜合表現,所以改善體重的根本之道就是飲食節制 及適度運動,減重對於糖尿病友的血糖控制,甚至於糖尿病的預防都非常重要。 近年來醫界發現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及肥胖,是有共同的關連性,提出了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觀念。其定義為(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91 年建議國人)
1.腰圍肥胖 男性 腰圍超過90 cm 女性 腰圍超過80 cm
2.三酸甘油酯濃度 ≧150 mg/dl
3.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 男性 <40 style="color: rgb(255, 0, 0);">糖尿病友應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維持良好體重、正確飲食、適當運動、身心愉快、生活正常,避免不良習慣如抽菸等,才能達到全方位的預防與保健。
台灣腎臟醫學會昨天與國民健康局、全台十九家腎臟保健機構舉辦「愛腎護腎、腎利人生」園遊會,教導民眾保健腎臟、避免罹患尿毒症而洗腎。
也 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的黃秋錦說,民眾飲食應該三少:少糖、少鹽、少油,同時要三多:多吃蔬菜、纖維、常喝水,生活習慣要四不一沒 有:不熬夜、不憋尿、不隨便服來路不明的藥物、不抽菸,同時避免鮪魚肚,因為鮪魚肚代表可能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又是引發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黃秋錦表示,國內尿毒症發生率居高不下,可能與社會進步、糖尿病人口增加,及國人愛吃藥習慣有關,長期服用止痛藥或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都會引發腎病變造成尿毒症。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永銘說,造成國內尿毒症病患洗腎的原因,第一是糖尿病,其次是慢性腎小球腎炎,這兩類病人就占洗腎人口的一半,引發尿毒症的重要原因還有高血壓、長期服藥及遺傳性疾病,國內洗腎者已有四萬人,但隱藏在背後的腎臟病人可能高達兩百萬人。
黃秋錦說,尿毒症的症狀有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若這五種症狀,民眾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就要小心,由醫師評估是否用藥以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
星期日, 6月 05, 200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