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LCOME more value for less
mobil:0930~933~379 & http://tobehealth.blogspot.com
有些心理學家將快樂的源頭稱之為“心流”﹐它通常來自于創造以及各種有趣的活動。“心流”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如何做 ﹐而不是你做了什麼。對于這種感覺﹐運動員﹑音樂家和作家們大概都有所體會。也有科學家說﹐獲得幸福生活的訣竅其實是一項重復性的活動──比如列出讓你感 激的事﹑隨時隨地做善事﹑原諒你的敵人﹑體味平凡生活中的樂趣﹑注意身體﹑凡事多往好處想﹑多花功夫跟朋友和家人在一起
美國作家格雷格‧伊斯特布魯克在2004年出版的《進步悖論﹕生活變好﹐感覺變糟》一書中說﹕“如果你成心找些事情來抱怨 ﹐絕對可以找到。為生活創造一個快樂的前景是需要努力的﹐但是多數人卻做不到﹐他們選擇了阻力最小的路。當今社會中許多人不願意行動起來﹐讓自己的生活變 得更加充實。
有趣的是﹐相關的研究發現﹐多數人並不是“不快樂”﹐而只是有“一點點快樂”。許多心理學家這樣解釋這種現象﹕一個人不快樂是由一種疏忽怠慢的狀態造成的﹐因為“不快樂”要比“快樂”容易得多。也就是說﹐一個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不快樂。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2月28日報道﹐美國衛生部的統計顯示﹐美國有10%的18歲及18歲以上女性和4%的男性在服用抗抑郁藥。專家指出﹐抗抑郁藥物只能讓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受益。盡管錢可以給貧困中的人帶來快樂﹐卻不能成為正常人快樂的保證
盡管財富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但今天的美國人並不比50年前更快樂。這到底是什麼在作怪﹖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快樂與否有50%取決于基因﹐剩下的50%依賴于自己的決心﹐就像林肯所說“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