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bil:0930~933~379 & *http://tobehealth.blogspot.com
年輕的新台灣人,面對的挑戰和困頓,並不亞於父執輩,受限於對工作的需要和物質的執著,雖然正經歷台灣有史以來政治上最民主開放的時期,但三十歲以下的 新台灣人,無論在行為上和世界觀的培養上,卻總是有著「不自由」的怨懟。有多年輔導年輕人就業經驗的<就業情報>總編輯臧聲遠表示,社會偏見扼殺了年輕人 「作夢」的能力與願望,讓崇尚自由的「草莓族」污名化,都是讓年輕人在身心都覺得不自由的主要原因。淡江大學中文系曾昭旭教授則從心理層面指出,當下年輕 人心理受困於對物質、金錢、權力的追求,忽略了「自由、獨立」才是人存在的本質,年輕人的心必須要「升級」。
新一代的苦悶
臧總編輯指出,台灣年輕世代的工作條件不斷惡化,「薪資破壞」、「高學歷低成就」成為「新台灣人」的共同苦悶,迫使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集體向現實投 降,但社會對年輕世代的污名化與歧視卻有增無減。臧聲遠認為,台灣朝野的政客們,吃掉了台灣年輕人的生涯美夢,社會偏見也同樣在戕害年輕人,特別是「名校 至上」和「草莓族」的迷信與刻板印象。臧聲遠說,國立大學的學生,並不代表台灣所有的一流人才,非名校學生也不盡如企業界想得那麼差。台灣的大學入學制 度,漸向優勢階級的利益傾斜,把寒門優秀子弟排除在外,加上企業迷信名校,不知使多少優秀人才放棄追求夢想、開拓眼界的機會。
從人才多元化的觀點,臧聲遠舉例說,全球最大的彩妝保養品集團L'OREAL,在招考人才時並不迷信名校,因為L'OREAL集團認為,化妝品行銷需要 的人才,需有「農夫」般的組織與邏輯感,和「詩人」般海闊天空的自由想像力,因此人才多元化,成為L'OREAL的政策;引領潮流的跨國集團用人政策,值 得國內企業深思。
被污名化的年輕世代
臧總編輯進一步指出,妨礙年輕世代追求夢想的因素中,比名校主義更甚的社會偏見,就是「草莓族」的標籤遭到污名化。臧總編輯說,草莓族這個詞,最早是 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在民國八十年提出的,原意並非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當時三十歲以下的五年級生。五年級生做為「後嬰兒潮世代」,不 論是價值觀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明顯的裂變;美國的「X世代」,日本的「新人類」,韓國的「三八六世代」,指的都是一九六○年代出生者。臧聲遠 以台灣為例,五年級生是職場新鮮人時,正好是泡沫經濟的鼎盛期,就業市場是「事求人」,機會之多空前絕後,但工作倫理之差也是空前絕後。
臧聲遠說,如今「草莓族」變成年輕人的標籤,加上媒體炒作五年級與七年級的世代矛盾,渲染職場「舊人類」與「新人類」的戰爭,助長對年輕人的世代歧視。 由於工作條件不斷惡化,整個六、七年級世代,都瀰漫在「高學歷,低成就」的苦悶氣氛中,接受高等教育,換來的是不對等的出路,當然會有深沉的挫折感。
臧聲遠認為,台灣年輕世代最深的隱憂,並非和職場需求脫節,恰好完全相反,在於他們向現實就業壓力集體投降,失去了夢想的勇氣,不敢再為理想去冒險,只 想找一份安穩能糊口的工作,徹底庸俗化、現實化、短淺化。在當前青年失業率高漲的時空下,協助學生順利就業,已成為大學教育不可推卸的基本責任;但如果大 學完全為就業市場服務,如果大學生讀書只是為了找工作,完全現實功利主義化,將對台灣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臧聲遠呼籲,多給年輕世代一點機會,讓他們在希望的國度裡,有夢想的勇氣和自信。比起上一代,他們受過更高的教育,有更寬廣的國際觀,更多元化的創意,資訊運用能力也更強,社會應該學著多欣賞他們的優點。
讓每個人做自己的主人
對於新台灣人在心靈上和行為上的不自由,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昭旭在一場演講中指出,人的自我意識,是要自由的、自主的、要做自己的主人,所以人從小就 不願被任何事物約束,就像餵小孩子吃飯,你叫他吃,他偏不吃,因為他不喜歡被命令,人如果去做其實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便會產生不安,形成「自我否定」。比 如讀書本來是很合理的,可是扭曲我們的意願硬去念,就會產生內傷,所以每個小孩在五、六歲的時候都非常熱愛知識,可是為什麼上了國中、高中之後,就越來越 討厭?不是讀書不合理,而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大人太急了,用逼的、壓的、罰的,違背他的感情,所以到後來沒有意願去讀。我們應該少去命令人,而是用商量的, 讓他自己命令自己。人願意聽自己的命令,而不願意聽別人的,人性都是如此,這稱為「愛自由的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