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23, 2006

住市區比市郊健康 通勤是殺手?



WELLCOME more value for less?mobil:0930~933~379 & ?http://tobehealth.blogspot.com

住市區比市郊健康 通勤是殺手?

【本報編譯林清暉綜合報導】昨日出爐的一份報告指出,住在稠密市區的居民,健康狀況顯著優於散住在郊區的居民。其原因是郊區居民每周花在搭車的時間較多,致使他們體態肥胖,罹患慢性病的機會大增;同時他們因車禍傷亡的機會也較高。

這份由西雅圖環保智庫「視線」(Sightline)針對北美西北地區所作的研究報告發現,卑詩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比美國華盛頓州、奧勒岡州和愛達荷州的居民多出2.5年。

其原因除了卑詩的公共醫療系統較佳,和近年從亞洲湧入大量「健康且富有」的移民之外,該報告認為加、美兩國居民花在汽車上的時間不同,也是構成兩地居民壽命差異的重要因素。

該報告指出,卑詩居民每年駕車里程數,平均比美國西北各州居民少45%,車禍死亡率也少三分之一。而卑詩居民之所以較少駕車,是因卑詩省社區較稠密,民眾步行、騎車或搭公車上班都很方便。

目前溫哥華是全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城市,總計有91%居民住在「稠密鄰里」(即每英畝人口超過12人)內,維多利亞則以80%居次。

反觀美國,被視為高密度都會生活典範的奧勒岡州波特蘭市,卻只有45%居民住在稠密鄰里內。西雅圖比率更低,甚至只有34%。

即使是卑詩省的郊區城市,也比美國郊區稠密。事實上,多達45%的阿伯斯福特居民和50%的素里居民,都住在稠密鄰里內。反之,西雅圖郊區的皮爾斯郡和波特蘭市郊的克拉克瑪斯郡,這比率分別只有13%和9%。

上述報告作者威廉斯戴理(Clark Williams-Derry)表示,一個人每天即使只多走二到三分鐘,就可使體重減少近半公斤,持久下去,對健康的助益相當可觀

星期二, 6月 20, 2006

健康的城市是攸關世界未來的關鍵所在,「證諸歷史,可知大城市都有一個成功的社會印記」。


WELLCOME more value for less?mobil:0930~933~379 & ?http://tobehealth.blogspot.com
【法新社 郭傳信】




(法新社溫哥華二十日電) 出席此間聯合國世界都市論壇揭幕典禮的專家表示,城市的策劃與管理是否得宜,將決定社會是否會變得繁榮或是成為貧窮與污染的大公社。

聯合國主管人類住區規劃事務副秘書長提拜珠卡女士表示,全球有近一半的人口現在是住在城市裡,預期二0二0年時會增加到百分之六十,因此都市化是一股無法停止的動力,對政治家和都市策劃者都是龐大的挑戰。

她警告說:「我們怎樣規劃和管理我們的城市,將會決定我們的未來是否能夠永續經營,或是淪為野蠻和落後。」

提拜珠卡女士指出,目前仍有約十億人口居住在都市貧民窟裡,而其惡化程度遠超過改善的速度,歸咎其因,在於地方當局缺乏都市策劃的決心和決策缺乏透明,換言之,「缺乏政治意願」。

加拿大總理哈珀也告訴與會者說,從鄉村移民都市的趨勢是一種「強大而無法阻止的現象」。

他並且駁斥那種認為城市過於龐大、擁擠和非人化的「懷舊心理」。

哈珀指出,健康的城市是攸關世界未來的關鍵所在,「證諸歷史,可知大城市都有一個成功的社會印記」。
他並引述加拿大已去逝的當代都市策劃女設計家雅各布斯的談話指出,社會的繁榮常得力於有創造性和有機能的城市。

星期五, 6月 16, 2006

/\"脊"\屋\ 出\ 租\ *for SPINE-CARE*


WELLCOME more value for less?mobil:0930~933~379 & ?http://tobehealth.blogspot.com

/\"脊"\屋\ 出\ 租\ *for SPINE-CARE*

預防醫學的身心靈整合。

WELLCOME more value for less?mobil:0930~933~379 & ?http://tobehealth.blogspot.com

台塑八樓的長庚生技健康中心裏,四十七歲的楊定一顯得神釆奕奕,頂著洛克菲勒大學
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系教授,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諮詢委員的光環,楊
定一選擇投入極具挑戰的領域,做預防醫學身心靈整合

二十四年的執醫經驗,楊定一漸漸發現,現代醫學無法處理的疾病很多。像是慢性病在
醫學上就很難治療,西醫過去作法是一有症狀,就吃藥把症狀壓下去,沒有從根解決,
而是從症狀去調節,「沒有從根解決,吃藥要吃一輩子,」楊定一感慨。

心磁場比腦大四千倍
楊定一認為應該有比較好的方法。不該等到疾病已經來不及,再去處理,應該推到前
面,把身心靈結合起來,做一個完整的預防醫學,「人會講話、思考,不光是機械上的
動物,應該整體去看,」楊定一認為。

兩年前,楊定一全心投入真源醫學,結合最古老的醫學文化,及最現今的科學,包括奈
米科學、物理、化學、數學,幫助一個人做心身靈轉變的工作,回到諧振、均衡的身心
狀態。

「諧振」就是心臟達到規律的跳動,規律對環境的反應。像個火車頭一樣,帶動全身功
能,腦波跟在後面,馬上就會做個調整,「像雷射一樣,同步就會有能量,」楊定一解
釋。

諧振的概念其來有自。今天的科學已經知道腦會發出電磁場,而讓人認為腦部的神經細
胞是主宰身體的中心。隨著檢測方法的進步,從MRI到腦波、心臟波的測量,發現心
臟的磁場比腦大四千倍。

人的心開朗、舒適,心得到諧振,慈悲心發出來,可以帶動全身健康,」楊定一說。
要達到身體諧振,楊定一從心做起。身為長庚生技的董事長,楊定一卻絲毫沒有架子,
說話總是謙恭有禮,交待部屬做事時,總會隨口加上一聲謝謝。「調整人心,最快的方
法,就是說謝謝,」楊定一說。

從早眼睛一睜開,刷牙、照鏡子時,就先對自己說謝謝。吃飯前停留一秒鐘說謝謝。挨?
時不要抱怨,先感恩給我這個機會學習。到晚上要睡覺,最後一個念頭還是謝謝。「生
理、化學、生化結構無形中已經在改,」楊定一說。

對於前來健康中心的人,楊定一也設計心情表單,幫助他們身體力行。在表單上,把
天做的好事,由上往下寫;壞事,就由下往上寫。「長期做下去,對人生及社會看法都
會改變,比較會為人著想,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楊定一說。

從自身做起外,楊定一更積極推動全球六百萬個兒童加入讀經運動。在美國的時候,楊
定一帶著兩、三歲小朋友,邊走邊朗誦美國人權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我有一個夢〉或〈人權憲章〉。「很多人聽了感動掉淚,這是一個潛移默化,
對孩子將來的行為有很大改變,」楊定一認真地說。

在臺灣,他則鼓勵小孩子朗誦《論語》、《老子》等,第一個小朋友進到教室裏,陸續
進來的孩子再加入朗誦,教室中充滿專注祥和,老師進到教室,就能接著上課。

用元素帶出元素
穿越長庚生技健康中心綠色盆栽的走道,牆壁上就是楊定一用來解釋:空氣、水和土壤
中,微量元素的重要。

θ元素有很大觸媒的功能。當元素小到一個極致就變成奈米,在奈米狀況下,會有很多物
性(physical properties),是一般元素沒有的觸媒功能。元素本身在量子諧振的狀況
下,就會帶動環境磁場造成很大的轉變,像是清潔空氣污染等奈米級現象。

楊定一指著化學元素週期表上九十二個元素說,「我們主要在找中間的過渡元素跟微量
元素,現在一般人飲食不會超過四十二個元素,因為用太多化肥把元素稀釋掉,很多元
素都直接流到海裏。」

如何把這些元素帶回體內,成為長庚生技最大的課題。
楊定一決定從根本的耕種作起。提供低成本的有機肥料,讓農人可以用很低的價格做有
機栽種,栽種的過程裏,再把微量元素放回去。

再透過意念科學(農人如果希望用戶得到好處,這叫「意念科學」),這種正面的
意念存在,如果又包括元素、有機,才叫做「全面有機」。

元素可以經由載體進入體內。楊定一把元素放進精油、陶瓷等載體裏,當元素跟載體接
觸時,透過聞精油、擦活性銀、用陶杯喝水等方式,讓元素進到體內,調整身體機能。
「元素很小,所以透性大,能夠直接吸收,輔助人體健康,」楊定一解釋。

建築方面,也能應用元素節省成本。因為元素也有觸媒的功能,可以用來作建築,應用
大量古人的方式,像是金字塔的建造知識,再用白泥等元素成形,可以做到像水泥一
樣,節省大量的建築成本

地球不健康,人不會健康
從這樣元素概念中,楊定一希望帶出的是人與環境的關係。楊定一相信能源節省跟預防
醫學密不可分,能源如果有突破,減少污染破壞,空氣品質改善,才能落實預防醫學。
「地球不健康,個人不可能健康,」楊定一堅定地說。

在美國內華達州,楊定一與團隊做了大型實驗。把一個被污染,長滿綠藻使得魚類無法
生存的湖泊,經由奈米化的天然清潔劑,改變生態均衡,降低優養化情形,綠藻不長,
魚就回來了,半年後湖水變清澈。

減少污染,才能使地球與個人回歸健康。為此,楊定一成立真源所,結合相同理念的人
才,從美國、臺灣、俄羅斯等國家,找來傑出的藝術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美國太空
總署退休人員,提出環境、醫學等健康問題,並提供具體解決方法。

家庭的清潔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楊定一發現,在整體化學品污染中,家庭排放的污
染竟占八五%,數位還在提高中。

想賺錢就做不好
為了解決這個現象,楊定一開始研發奈米材料的清潔材質,加在玻璃、馬桶的用具上,
用清水就可以把髒汙清掉,而不必用肥皂等清潔劑,「如果清潔的東西都是天然的,就
能一路排放,流入海中,不污染海水,」楊定一表示。

在全球的串連下,真源所還做非傳統能源研究。為了節省能源,避免地球資源過度消
耗,楊定一透過研究奈米材料,從觸媒功能出發來解決問題,行對環境整頓,減少車
子排放的廢氣污染等。

十二月中,長庚生技的身心靈轉化中心將開始營運。透過健康中心的教育宣導後,在轉
化中心身體力行,轉化中心內將設置簡單的沙拉吧,教導人如何吃才健康,透過運動課
程,做到有效的拉伸運動。「這些都只是一些方法,用來落實說明理念,」楊定一強
調。

未來,在長庚生技走向上,楊定一將它定位為教育中心,而不是單純的營利組織。透過
中心的實際作法,把理念推廣出去,「健康的東西,想賺錢就做不好,」楊定一表示。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MsrgfAWBHwTCw9iDYKv_qA0X/article?mid=4578

【西藥植物】蒲公英


WELLCOME more value for less?mobil:0930~933~379 & ?http://tobehealth.blogspot.com
【西藥植物】蒲公英

作者﹕Anthony Langstone
【大 紀元6月16日訊】蒲公英(dandelion),來自法語,意為獅子的牙齒,因為其葉呈鋸齒狀,在歐洲、亞洲和北美很普遍。有關於浦公英最早的記載,可 以追溯到10-11世紀的一位阿拉伯醫師,他把蒲公英命名為西洋蒲公英(Taraxacum),意指「苦味草藥」。

我們都記得童年的一幕景象:對著蒲公英的白色絨毛球吹一口氣,觀看那一把把小降落傘在高空飛揚,到處傳播種子。

老一輩的園丁咀嚼蒲公英的根,以治療膀胱失調。美國土著印地安人也喜歡咀嚼蒲公英根治病。

很多利尿劑會造成身體中鉀的流失,但是蒲公英就沒有此缺點。它被用於肝臟不適、膽囊、消化不良、痔瘡、痛風、風濕類疾病、濕疹和泌尿問題。

嫩葉可以用來作沙拉,它的胡蘿蔔素含量超過胡蘿蔔,含鐵量超過菠菜,還含有高量的維生素A、C和多種維生素B,以及鉀、亞磷、鎂和鋅。

據藥用植物網站Botanical.com稱,蒲公英在專利藥品中是屬於鎮定劑,不具有毒素,因此可以大量服用,與其它成份結合功效最好。蒲公英根常被用於飲食和消化飲料中。製成酒則是很好的補藥,能激勵身體、淨化血液

蒲公英可以作為咖啡的替代品,它較不會對神經和消化器官有害,卻可以全面刺身體系統,使得肝臟和腎臟更加有效地工作和保持腸的乾淨。現代科學還缺乏關於蒲公英治療效果的研究,如果您想服用,應該諮詢醫師。(文轉自英文大紀元,翻譯/蘇非亞)

星期四, 6月 08, 2006

罹患糖尿病,併發視網膜脫落,半盲女沿街拾荒 換錢養活盲母


WELLCOME more value for less?mobil:0930~933~379 & ?http://tobehealth.blogspot.com

桃園縣八德市有一位半盲的婦人,為了照顧全盲的母親,每天撿破爛靠資源回收維生,附近民眾受到感動,都會主動幫忙回收物資,小小社區,發揮人性大愛。

現 年37歲的婦人韓美鳳,為了照顧54歲眼盲又需要洗腎的母親陳秀蔥,十年來甘願做起撿荒者,每天推著車在八德市大慶里的街道上穿梭. 特別的是,他自己的雙眼也已經瞎了一半,母女兩人因為罹患糖尿病,併發視網膜脫落,視力愈來愈差,但女兒還是堅持上街頭自力更生。 生性樂觀的韓美鳳,只要看到寶特瓶,眼睛就亮了起來,雖然回收金不多,積少成多,每個月也可以換到兩千、三千的收入,街坊鄰居久而久之受到婦人的孝心感 動,只要有物資可以回收,都會主動送到家門口,當地的大慶里里長日前就送來一台破舊的冷氣機,原本可以變換五百元,不料卻被小偷偷走,里長內疚,隨後又補 了一台。 十年來韓美鳳就睡在客廳的椅子上,還可以存錢讓母親洗腎,雖然爸爸領有終身俸,不過女兒堅持,只要努力,就可以讓家人過得更好。